池府王爺神佛像


總高:一呎三


材質:樟木。


雕刻工法:全錦花雕刻。


 


 


南鯤鯓的池王俗名池府夢彪
大陸馬巷元威殿與台南普濟殿.海埔池王爺為同一血脈
根據陸馬巷元威殿\馬巷古鎮,原名馬家巷、馬厝巷,別稱舫山,歷史上曾隸屬泉州府,今屬廈門管轄。池府開基祖廟--馬巷元威殿,又名元威堂,俗稱"池王宮"。


 





明萬歷年間始建于馬巷五谷市榕樹下;明天啟二年(公元1622年)遷至現址;清乾隆29年(公元1764年)重修;民國四年(1915年)里人倡修,縣佐陳錫箴撰文鐫碑;1982年居民募修。自明迄今,元威殿威靈顯赫,香火鼎盛,名聞遐邇,分爐甚多,主要分布在閩南十三縣市(包括金門)、臺灣、以及新、馬、泰、菲等地達1000餘座。
馬巷元威殿,俗稱池王宮,又名元威堂,奉祀池王爺。《同安縣志》和《馬巷廳志》對池王神歷史淵源記載"曰:"元威殿在五甲街,相傳神為武進士池姓,于耆老夢中得之,後現像里社、鄉人鳩眾建廟,遇有疾疫,禱告甚靈,時稱為池王爺"。




池王爺,名然,字逢春,又名德誠。原籍南京,明萬歷三年(公元1575年)武進士及第(文中舉人,武中進士)。池然為人耿介,居官清正,常懷治國安民、濟困扶危之志。後任漳州府道臺,途經馬巷以東七公里處之小盈嶺,路遇兩使者,自稱奉玉旨往漳州播撒瘟藥裁減人口。道臺心中忖度:自己上任伊始,漳民將遭穴殃,不如以一己之身代漳郡萬千生靈,即設計智取瘟藥自服,遂即化身干馬巷。天使將情稟奏天庭,玉帝甚為感動,為嘉獎其高風亮節,赦封為代天巡狩,并委派在馬巷元威殿為神。因神恩浩蕩,威靈顯赫,逐步加封為"總巡王"。後又下壇乩示:玉帝再次加封為"總制"。現慣用銜頭:玉旨赦封代天巡狩總制總巡王。


 




池然受封後,即托夢于五甲鄉紳耆老,並預定時刻在烏甜腳水井中現像,眾鄉紳共見之(此井距"龍池"不上百米,泉足水甘,是馬巷名井)。因此,鄉人鳩眾建廟,雕塑神像。在此期間,因迎神賽會,神輦竟不由人意,直奔四公里外之內官村,在陳于庭(字居爵,更字獻伯,又號賓甫,明萬歷年間進士)門前大顯神威,經久不止。主人未知何事,出門察看,仿佛見到當年之好友池然,便大呼一聲"啊!池將軍到!"事後,池王爺的履歷即由陳于庭敘述而來,五甲紳耆據此多方搜集資料,寫下了池王神歷史淵源。




馬巷池王宮是池府王爺之發祥地,俗稱"正爐","祖爐"或"總爐"。至于池王神之正、副駕金身,相傳是建廟時根據池王神乩示,定時定刻從金門半山屏海邊逆潮漂來的大樟木雕刻而成。這兩尊金身是池王神發祥地的象徵,是元威殿特有的"鎮殿之寶"。

池府還有大夫人、二夫人、大公子(池子文)、二公干(池子武)、三公子(池子通)、四、五、六公子(義子),有周府大元帥、石府先鋒、黃府將軍、黑白二將軍、黑虎大將軍、鄭將軍、田將軍、齊天大聖、韓府娘娘,馬使公及文書吳舍人等神將。池王神之靈應事跡甚多,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。歷代不少鄉賢名宦立匾撰聯頌揚池王功德及神威,如:清乾隆甲申年水陸提督軍門李長庚題聯曰"元氣渾淪民物奠,威靈顯赫鬼神欽。還有"元運更新宏殿宇,威靈依舊顯閭閻"、"元德垂千古"、"威靈感四方"、"受命如響"、"威揚海表"、"一哉王心"、"佑我黎民"等等。琳琅滿目的楹聯或匾額,使殿宇生輝添彩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參考資料
http://hibu.tacocity.com.tw/fa/



 




 


 


 


 



 


 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諸羅山神佛工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